公司新闻

一年可省出一座500万方的水库 ——孚日集团中水再生利用项目投运

一条小鱼欢快的跃起,尾巴在水面上划出清澈的水花,它的家是孚日集团中水再生利用项目超滤工序的鱼缸。污水处理厂排放的尾水,在这里经过深度处理变废为宝,每年可产出500万吨染整工艺用水用于家纺产品制造,一年可省出一座高密市城北水库。从20185月开工建设,到20197月开始供水,众多孚日人为这一兼具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节水项目倾注了心血和汗水。

“我们要超前满足未来510年可预见的环保要求。”孚日集团孙日贵董事长以企业家的自觉和远见,提出了整个工业园区未来污水零排放的建设目标。随着一张张数据喜人的水质监测报告不断传来,随着一处处用水工艺使用效果反馈良好,这一目标正越来越清晰、越来越不再遥不可及。

用水者首先要做节水者

作为国家级绿色工厂和国家纺织行业节能减排技术应用示范企业,孚日集团是全球最大的家用纺织品生产商之一,每年生产的优质家纺产品可为地球搭上一条宽度70厘米、长度相当于5圈赤道的围巾。而这些品种以万计的毛巾、毛巾被、浴巾、浴袍、床上用品和装饰布艺,每年需要大量的工业用水用于其中的印染等制造工艺。

在中水再生利用项目建设之前,家纺工厂使用的软化水是用自来水制备的。随着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企业工业用水水源从自来水、河水、到再生水转换已是大势所趋。应对用水难题,建设节水企业,为这个缺水的时代做点什么,孚日集团因势利导、责无旁贷。

既然要干,就得干好、干大,集团把自身工业园污水处理厂和高密市污水处理厂纳入了取水范围。经过多方咨询、论证,得出了污水处理厂尾水经深度处理后水质能够满足家纺工业生产和周边社会用户生产用水要求的结论。

上游取水处有了着落,下游用水者有了认可,山东建大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顺理成章的给出了可行性研究结论:“前期工作准备充分,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建议尽早批复,尽快开工建设,最大限度地发挥供水效益,为工业园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先行者必须都是探索者

以污水处理厂尾水为水源的大规模再生制备染整工艺用水,业内并没有太多先例可资借鉴。孚日集团中水再生利用项目负责人王朋坦承,整个项目从一开始就是“冒着一定的风险”一边摸索、一边建设的过程。

污水处理厂尾水的水质容易受到季节等因素影响,其PH值、色度、硬度、铁锰含量等指标处于不可控的波动状态。为此,孚日集团首先对污水处理厂尾水进行了高频次的水质跟踪监测,掌握了第一手的指标数据统计,为后续确定有针对性的处理工艺奠定了基础。为了增强应对水源突发性污染的能力,他们设置了效果好、能耗低的混合絮凝沉淀池进行预处理。

与实验室里单纯验证技术可行性不同,整个项目建设要统筹考虑实施可能性、工艺可靠性和经济合理性。在与山东建筑大学等机构反复技术交流的过程中,随着设备、建筑、结构、电气、仪表、通风、自动控制等方案一次次被不厌其烦的修改、优化,孚日集团才最终确定了“混合絮凝沉淀池+臭氧活性炭+超滤+反渗透”的整体解决方案。

单以超滤工序为例,为了去除水中的颗粒、胶体、悬浮物等杂质,面临着到底是采用正压式、还是浸没式等取舍难题,既要保证处理结果达标,又要兼顾使用寿命和维护成本。他们听从山东建筑大学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院长武道吉的建议,与业内领先的超滤设备供应商一起研究怎样配套前置设施,尽最大可能延长超滤膜的使用寿命,尽最大可能提高产水率。他们为了这个膜,前后“磨“了几个月,换来的是产水率92%的骄人成绩。

领跑者应该得做示范者

“我们所做的,就是按照集团领导的指示,把工程质量放在第一位,把中水再生利用项目打造成一个样板工程。”孚日自来水公司总经理葛孝新这样说。

在获悉孚日集团中水再生利用项目成功供水后,山东建筑大学朱兆亮教授发了一条朋友圈,称该项目是“山东省最大规模以污水处理厂尾水为水源、处理回用印染工业用水典型案例”,评价说“出水达到染整工艺用水水质标准”。

水质达标这一评价,在孚日集团毛巾五厂厂长薛永喜那里得到了验证,他说:“我们在生产过程中使用了中水再生利用项目产出的染整工艺用水,代替了之前用自来水制备的软化水,完全没问题。”下一步,在满足了内部用水之后,孚日还将向周边工业企业供水,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

从污水处理厂的提升泵站,到孚日集团中水再生利用项目,输水管道敷设了6公里。这6公里,途中管道要过路、过桥、过河,施工机械作业空间受绿化等影响,这些都增加了施工难度。王朋回忆说,其中部分管道敷设正值隆冬,“挖下去,水还没抽上来,就冻成了冰碴子”。如今,这6公里管道,正源源不断地把废水引进来,会同孚日工业园污水处理厂的废水,变成可以让鱼儿畅游的安全之水,变成可以让工业使用、再创新价值的达标之水。

       窥一斑而知全豹,清清之水,映照着孚日工业园向着废水零排放挺进的努力,折射出孚日集团在用地集约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等绿色生产领域的垂范和探索。